湖南破解濕地保護困局 還八百里如畫洞庭湖
“洞庭湖全盛時期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目前面積僅為2625平方公里。多年來,超出承載力的索取使洞庭湖被強度透支,資源已近枯竭,如再不采取有效保護管理措施,不但恢復八百里洞庭的夢想會落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連‘魚米之鄉’的美譽也會成為‘美麗的傳說’。”圍繞洞庭湖濕地保護問題,湖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12位委員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日前提交的《關于加強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的調研報告》中,委員們表達了如此的擔憂,并呼吁盡快克服洞庭湖的管理弊端,破解洞庭湖濕地保護困局。
洞庭湖水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兩個通江湖泊之一,肩負調蓄長江以及湖南省湘、資、沅、澧“四水”的重要功能,對維護長江流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湖南省在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濕地保護網絡,實施了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工程,開展了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引進了資金和國外保護管理的先進技術。此外,進行了污染綜合治理,全省共關停環洞庭湖地區234家環保不達標造紙企業,實施專業捕撈漁民解困工程,一大批漁民上岸定居、轉產就業,減少了對洞庭湖濕地資源的破壞。然而,受傳統體制機制的約束,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仍然暴露出不少問題。
今年年初,湖南省政協人資環委將加強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列入了年度重點調研課題,并于3月赴岳陽、益陽、常德三市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發現,由于行政區劃的界定,洞庭湖被岳陽、益陽、常德3市的17個縣市區、6個國有農場所分割,濕地及其資源的管理涉及林業、環保、農業、國土、旅游等26個部門,由于各個部門管理的資源不同、利益各異,導致政出多門、各行其是;洞庭湖有四個自然保護區,但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分屬10多個縣市區,資源管理權歸屬漁業、國土、航運、水利等眾多部門,保護區實際上只有管理部分野生動植物的職權;資源開發過度,洞庭湖的漁民來自9個省市,且數量巨大,遠遠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此外,由于規劃的問題,岳陽市城區和周邊部分農田都劃入了保護區范圍,致使地方政府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逐漸失去保護熱情,保護工作難以為繼。
為了破解當前洞庭湖濕地保護所面臨的困局,調研組建議,將現有四個保護區合并,建立統一的洞庭湖濕地保護區,在省林業廳內成立“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設4個管理分局,實行區、局兩級管理;將洞庭湖主要資源行政執法權進行調整,授予保護區管理局集中處罰權,將漁政、蘆葦、保護區等主要濕地資源管理部門合并為一個管理部門,成立保護區管理局領導下的綜合性執法機構;科學制訂《洞庭湖濕地保護規劃》,對保護區功能區進行科學區劃,將保護價值低的城區、洞庭湖大堤外的區域調整出保護區,做好環洞庭湖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該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建議省市政府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增加財政濕地保護專項投入預算,逐步解決洞庭湖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濕地生態補償等問題。
編輯:fengxiaolin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