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源市政府出臺的《關于我市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實施意見》(河府〔2011〕148號)和全市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開始試點,力爭3年初見成效,6年基本成帶,9年完成各項指標任務。要求相關縣區、部門著力推進工程建設,力爭早日見成效,推動全市林業生態和景觀建設實現跨越式提升,促進河源早日實現綠色生態崛起。
由此,我市正式吹響了建設生態景觀林帶的號角:將在4條公(鐵)路(江河)、總面積83.4萬畝山嶺上,重點種上楓香、杜鵑,搭配火力楠、木荷、山杜英、羅浮栲、黃槐、樟樹、含笑、紅錐、假蘋婆等樹種,分別營建以紅葉為主調的“百里楓香長廊”,以暖色系為主色調的“百里杜鵑花廊”,與當地現有自然景觀相融合的“百里富貴黃”,以水源涵養林為主、以綠色為基調、彩葉樹種為小斑塊的景觀,形成“結構優、健康好、景觀美、功能強、效益高”的生態景觀林帶,著力打造粵北最美森林景觀。
這就是全市統一規劃建設的4條生態景觀林帶,分別為:梅河高速公路10號生態景觀林帶、粵贛高速公路12號生態景觀林帶、京九鐵路17號生態景觀林帶、江河(東江)20號生態景觀林帶。
林業生態建設面臨新任務
“建設生態景觀林帶,加快推進交通主干線兩側、江河兩岸、城鎮周邊宜林地區的造林綠化,是新形勢下我市林業生態建設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市林業局負責人如是說。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和生態建設,通過開創“三個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全面實施并完成林業體制改革、率先在全省系統實行森林防火問責制、率先在全省實施封山育林),開展造林綠化,加強生態保護,資源總量不斷增加,林分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1.2%,成為全省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地區之一。
但是,隨著水陸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江河兩岸地帶開發速度的不斷加快,我市部分路(河)段兩側森林生態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脅,一些重要路(河)段兩側、交通節點的裸露地及采石場等植被破壞;部分路(河)段兩側可視范圍內的山地森林質量不高、林相層次簡單、景觀類型單一;一些主干交通要道沿線綠化帶破碎化,與建設區域安全體系和創建林業生態市的要求不相適應,迫切需要進行復綠美化、林分改造,提升生態防護功能。
堅持四個原則不搞“一刀切”
市林業局負責人說,我市建設生態景觀林帶,目的是惠民,以此為抓手,優化森林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強化生態功能,積極引導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加快創建林業生態市,著力打造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為此,將堅持四個原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我市資源優勢,以杜鵑和楓香為主題樹種,以其它鄉土闊葉樹種為基調樹種,堅持生態化、鄉土化,注重恢復和保護地帶性森林植被群落,不搞“一刀切”。
依據現有,整合資源。在現有林帶基礎上進行優化提升,在綠化基礎上進行美化生態化,注重與沿線的濕地、農田、果園、村舍等原有生態景觀相銜接,注重與各地防護林、經濟林、綠道網等建設統籌實施,實現各種生態建設項目的整體效益。
科學營建,統籌發展。堅持規劃先行,并與其它規劃相銜接,對跨行政區的路(河)段綠化美化生態化進行統一布局規劃,保證建設工程的有序銜接和生態景觀的整體協調。
政府主導,社會共建。突出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由屬地政府統籌安排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建立完善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建設多色彩多層次連片森林生態景觀長廊
據介紹,我市綜合考慮自然生態、交通、城鎮和景區景點布局等資源要素,統籌協調山、水、田、林、路和城鄉,全面整合山地森林、四旁綠化、防護林、城市森林、城鎮村莊人居森林以及濕地、田園等多種資源,采用“線、點、面”相結合的形式,建設多色彩、多層次、連片大塊和具有河源特色的森林生態景觀長廊。
“線”,是將高速公路、鐵路兩側25米林帶作為主線,建成各具特色的綠化景觀帶。“點”,指把高速公路沿線分布的省際出入口、城市出入口、城鎮村居、收費站、立交互通等景觀節點進行綠化、美化,形成一連串的景觀亮點。“面”,是指高速公路、鐵路和江河兩岸兩側1公里內可視范圍林地納入建設范圍,改造提升森林質量和景觀質量,形成主題突出和具有區域特色的森林生態景觀,增強區域生態安全功能。
我市生態景觀林帶建設主要涉及主干道隔離網內綠化景觀帶、主干道隔離網外兩側25米綠化景觀帶、主干道兩側1公里可視范圍生態景觀帶、江河兩岸生態景觀林帶4種類型。以現有的綠化和森林為基礎,采取以下4種建設方式:一是對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其它無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土地等采用植苗方法進行人工造林;二是對疏林地、殘次林進行補植套種;三是對已經綠化但景觀效果不理想的林分進行改造提升;四是對景觀效果較好的林分進行封育管護。
百里“楓香長廊”“杜鵑花廊”將裝扮古邑大地
我市實施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在選擇樹種方面,將以杜鵑和楓香為主題樹種,其它鄉土闊葉樹種為基調樹種。而楓香,則較為集中地在梅河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搭配樟樹、火力楠、木荷、山杜英、楊梅等基調樹種,形成紅葉為主調的森林生態景觀。屆時,梅河高速公路河源段就會形成“百里楓香長廊”。而杜鵑,則是相對集中地種植于粵贛高速公路兩旁,基調樹種選擇陰香、火力楠、木荷、羅浮栲、山杜英、米老排等,營建以暖色系為主色調的森林景觀。2年后,粵贛高速公路河源段將現身為“百里杜鵑花廊”。
與此同時,京九鐵路河源段將變成“百里富貴黃”為主題的生態景觀林帶,因為這里選擇黃槐、復羽葉欒樹、臺灣相思、雙翼豆和雙莢槐等為主題樹種,搭配樟樹、深山含笑、木荷、紅錐、火力楠、羅浮栲、米老排、陰香、假蘋婆、山杜英、楓香、樂昌含笑等基調樹種,森林景觀將與當地現有自然景觀相融合。對東江干流沿江(河)道路綠化用地、沿江(河)堤壩防護林帶、沿江(河)岸線1公里可視范圍的山地和重要水庫集雨區的山地綠化,通過選擇具有較好涵養水源和較強保持水土能力的鄉土樹種,采用主導功能樹種和彩葉樹種隨機混交或塊狀混交的方式進行造林綠化,提高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能力,減少地表徑流,減輕水土流失,防止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強調葉色變化和季相變化,呈現以綠色為基調、彩葉樹種為小斑塊的景觀,建成以水源涵養林為主的江河生態景觀林帶。
生態景觀林帶建設不是單純的林業工程
市林業局負責人說,建設生態景觀林帶,通過補植套種、林分改造、封育管護等措施,可以改變中幼林多,近、成、過熟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低效林多,優質林少;沿線桉樹多,鄉土樹種少的現狀,推動森林資源增長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更好地完成林業生態建設優化提升階段的目標任務,完成建設全省最好林相、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的任務。
該負責人認為,通過生態景觀林帶建設,構建大規模的生態緩沖帶和防護帶,將進一步增強全市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通過優化路(河)段兩側沿線森林群落結構,完善以公路河道防護林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災體系建設;結合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實施封山育林、萬村綠大行動等,優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完善農村森林生態系統,建立城鄉森林系統的自然連接廊道,有效改善城鄉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宜居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同時,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國道、省道以及省際出入口、江河兩岸、風景名勝區等重要節點的景觀林帶建設,注重從形成景觀的角度統籌安排花(葉)色樹種,形成全年常綠、四季有花的景觀帶,增強林帶的觀賞性和視覺沖擊力,展示各地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生態景觀林帶建設不是單純的林業工程,而是結合了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通過打造地方綠化美化生態化品牌,建設進入式林地和配套游覽通道、林間小品等,可以形成生態旅游的新增長點;通過林帶建設連通沿線的自然景點、人文景點,能更有效地傳承自然和歷史文化。
上述負責人表示,將改造后的生態景觀林帶范圍內的林地全部調整為國家和地方生態公益林,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嚴禁砍伐現有林木,對生態景觀林帶范圍內的現有桉樹、松樹等速生豐產林逐步改造成以鄉土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確保生態景觀林帶功能持續發揮。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