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徐州多是荒山禿嶺,幾百座石質荒山幾乎寸木不生;如今徐州卻綠得濃郁、綠得酣暢:城市森林覆蓋率達30.86%,位居江蘇省第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個百分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徐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綠色”攻堅戰打得無比艱苦、無比精彩!
徐州曾是一座“石頭城”,幾百座石質荒山幾乎寸木不生,森林覆蓋率僅為1%;而且頭頂著重工業和“煤城”的“黑鍋蓋”,再加上大片低矮的筒子樓、棚戶區、塌陷地,給人以滄桑和灰暗之感。
如今的徐州層巒疊翠,道路兩旁花木搖曳生姿,田野上是一望無垠的綠色……徐州懷抱中的綠,綠得濃郁,綠得酣暢:城市森林覆蓋率由1%躍升至30.86%,位居江蘇省第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超過300天,2010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35天,是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之一,達到這一標準的全省僅3個城市。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評價:“徐州生態格局的變化改變了徐州的氣候條件,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長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可以說,生態修復等于把徐州城向南遷址800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徐州的“綠色”攻堅戰打得無比艱苦、無比精彩。
綠色徐州破繭而生
歷史上的徐州多是荒山禿嶺,1952年,毛澤東登臨云龍山,發出“綠化荒山,發動群眾上山造林”的號召,奏響了徐州“百萬大軍綠化荒山”的雄偉樂章。60年來,徐州干部百姓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綠化平原,從未停止。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造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進程中,徐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擴綠”作為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以“城市、森林、民生”為主題,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徐州,深入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戰略,采取“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總體推進、分期達標,城鄉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措施,著力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生態宜居城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目前,徐州已形成一市六城(市區和豐縣、沛縣、睢寧、邳州、新沂、賈汪)、四條軸線(徐淮路、徐海路、徐豐路、徐沛路沿線生態城鎮)、兩湖五區(駱馬湖、微山湖和泉山、馬陵山、岠山、艾山、大洞山風景區)、兩網四山(農田林網、綠色通道網絡和銅山北部、賈汪邳州接壤地區、新沂東部、邳睢銅接壤地區四片丘陵山區)、兩帶群星(大運河、故黃河沿線防護林帶和村莊、居住區、單位庭院等綠化點)的城市森林格局。
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30.8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97%,綠地率達41.06%,人均公園綠地達13.29平方米,均已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徐州從昔日的煤都、禿嶺,發展成山水相依、綠色宜居的生態城市,并實現了從“黑能源”到“綠能源”的華麗轉身。
開創石灰巖山地造林先河
徐州市區及周邊幾百座山頭,主要以石灰巖為主,平均土壤厚度不超過10厘米,加上氣候驟旱驟澇,無法保持水土,一桶水倒下去,5分鐘內滲漏得只剩一片水漬。在硬邦邦的石頭上,能否種下郁郁蔥蔥的樹木?徐州人憑著過人的智慧、付出無數的心血,創出了“石頭上種樹”的奇跡。
83歲的王耀武從上世紀50年代就參與上山種樹。他回憶說,山上都是大青石,我們用鐵釬在石頭上一點一點地鑿坑,再從山下背土、拎水上來,才能把樹苗栽上。“我們運輸公司負責泰山的綠化,僅西面那一個山坡,就栽了整整3個月。”
市農委主任陳建領介紹,那時在石頭上打樹坑,每個樹坑約1立方米,兩個工人用風鉆一天才能打一個坑,有時還要用上爆破手段;從山下背的土包平均每袋30斤重,還要爬上300米山坡,20個人干一上午才能種下一棵樹。
面對自然條件的艱苦,徐州人沒有退卻。為破解石灰巖山地的綠化難題,技術人員經過研究摸索,想出多種妙招:“見縫插樹”,用風鎬拓寬巖石縫隙,在縫隙里填土種樹;筑壘“魚鱗坑”,在山坡上壘磚砌石,形成一個個看起來像魚鱗的樹坑,再在里面種植樹木;把草籽混入泥漿,高壓噴到斷崖上,讓種子落在縫隙里生長……
2007年1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青山、綠水、藍天工程”,決定用3年時間完成市區范圍內2.5萬畝荒山綠化,全市打響了荒山綠化攻堅戰。市、縣、鎮三級聯動,2007年至2009年,市政府在市區山地綠化工程上共投入資金1.5億元。2010年,全市再次吹響“二次進軍荒山”號角,當年綠化荒山1萬畝,市級公共投入達到歷史之最。
徐州人用智慧和心血播綠了一座座荒石山,全市60余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其中規劃主城區內72座石質荒山全部按生態風景林標準完成森林植被恢復。徐州成為“中國石灰巖山地高標準造林的典范”。
出行400米步入綠色空間
穿行在市中心的云龍湖畔,長堤、綠地、垂柳,遠近的綠色植被蒼翠欲滴,碧波蕩漾的湖水清澈靈秀。“雖處蘇北,宛若江南。”這是北京游客對徐州的新認識。
徐州這座山水城市更在于后天的塑造與經營。在城市化進程中,徐州以市民對綠色期盼為訴求,以民生工程牽引為根本,唱響“修、顯、建”三部曲,城市森林生態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修”,就是修復生態植被。對市區周邊一些石宕口、采石場舊址,通過生態掛網噴播,對山體石層用鋼絲網包裹,然后把種植土和草種混合噴播到網上,形成泥土、草種的覆蓋;同時采用常綠與落葉、外來與鄉土樹種相結合的辦法,遮擋采石面,形成高大綠色屏障;巧妙利用過去開礦時的遺址,組合成新的人文景觀,建成國內首座宕口遺址公園。
“顯”,就是顯山露水。2003年以來,徐州市搬遷拆除了部分山體、湖邊雜亂無章的店鋪和建筑,興建濱湖綠地,實施十里杏花、五百畝荷塘等一大批精品綠化工程,拓展森林空間,再現森林景觀。
“建”,就是擴湖建綠。保護與建設并重,通過擴建城區及周邊6大湖泊,美化景觀,著力打造湖泊生態綠地群。
為拓展城市“綠肺”,近幾年徐州加強了城市主次干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綠地建設。市區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綠地100多處,市民出行400米就可以步入綠色空間。5年來,徐州總計實施178項城市生態環境改造工程,從星星點點的“見縫插綠”、“破墻透綠”,到組織規劃的大片“潑綠”,形成了“一路一景致,一園一特色”、“楚風漢韻,山水相依”的園林城市風格。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