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行業發展動力源于創新
創新是行業發展的動力,我國盆景藝術創作形式、栽培方式及養護管理該如何創新?10月下旬,第五屆中國盆景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波綠野山莊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盆景專家近150人集聚一堂,就“中國盆景創新與發展”主題進行了研討。
中國盆景研討會是全國盆景界專業層次最高的研討會,其宗旨是弘揚中國盆景藝術,提高盆景創作技藝,促進盆景事業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主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副理事長胡運驊及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胡樂國、趙慶泉、梁玉慶、于錫昭等各地盆景專家代表十余人發表了主題演講,并分為樹樁盆景組、山水盆景水旱盆景組進行了單項研討。
創新首先要繼承優秀的傳統。胡運驊認為,以前大家對傳統的概念有認識上的誤區。“很多人認為云片、六臺三托一頂等造型就是傳統,其實古時候有很多自然式的造型,這也是我們應該發掘的傳統。”胡運驊說,中國地域遼闊,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才能構成中國盆景的特色,因為有了民族性才有世界性。中國盆景特色應該是形式多樣、流派紛呈。“我個人認為要大力倡導寫意盆景。”他強調,創新要博采眾長,但不能“丟魂”。
盆景創新不能走極端,不能是片面追求造型的特立獨行,無本之木很難開花結果。胡樂國認為,中國盆景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國盆景不僅源于自然,更源于中國文化。”他認為,創新要符合自然及藝術規律,不能偏廢。近30年,中國盆景發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新成就,大家對中國文化、盆景藝術的認識和理解有了很大提高,開始從中國文化范疇中尋求創新的動力,比如嶺南截干技術與嶺南畫風結合、水旱盆景與山水畫構圖原理結合、松樹合栽高干垂枝造型的形成等。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趙慶泉說:“找準方向和突破口是創新最大難點。我認為,中國盆景要靠民族特色取勝,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突破,不局限于盆景本身。”
要正確引導盆景創新,要多支持鼓勵。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劉傳剛說:“目前在我國盆景業內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就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最好,而對別人的作品進行抨擊。”同時他認為,盆景創新是一名盆景工作者一輩子的事情,不少人追求立竿見影是對于創新認識不足的表現,創新要從點滴做起。
中國盆景藝術大師韓學年表示,中國盆景藝術的理論跟不上實踐步伐,理論研究應跟進。“不追逐潮流、敢于脫俗是創新的前提,年輕人敢想敢做,這一群體是中國盆景創新的搖籃。”同時,他認為中國盆景展覽評比標準也應與時俱進,變革創新,“現在1.2米是中國盆景參展規格的極限,但很多地方有很多優秀的超規格盆景作品,是否可以考慮放寬規格上限?”山水盆景是我國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有代表建議開辦專門的專類展覽,并在中國盆景展覽中提高展評比例,進而推動山水盆景的快速發展。
大家認為,盆景是一門綜合藝術門類,植物學、美學知識是基礎,盆景界同仁還要多在這些方面鉆研、提高。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研究新造型都是創新的內容,不可偏頗,要把國外先進栽培管理技術的精華學到手。盆景材料和栽培方法的創新成為研討會分組討論的一個熱點。來自浙江臺州的周修機帶來了自己從小苗培育的盆景,并與大家探討了無土栽培、緩釋肥等方面的經驗。湖南省盆景賞石協會會長劉惠忠,更是提議我國應舉辦盆景養護方面的比賽。
胡運驊說:“日本的盆景栽培技術確實先進,他們的栽培基質和肥料研究成果我們要多多學習借鑒。有人花大價錢買來了日本盆景基質,但不知道為什么用、怎么用,這就鬧笑話了。”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理事長甘偉林總結道:“我國盆景行業前景光明,讓每一個人都自由地發展,對于我國盆景事業及世界盆景發展都會產生重要貢獻。”
編輯:haiyan
相關閱讀
中式建筑的回歸與創新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綿綿五千年的風波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的沉淀,不僅僅凝聚在優雅詩詞歌賦和動人心弦的歷史故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的地方,就如我們的傳統建筑。【詳細】
風景園林創新發展論壇錢睿演講實錄
我們希望能夠知道在多個專業面對同樣城市發展問題的時候,我應該如何去工作?【詳細】
文旅小鎮如何走好創新之路?
小鎮規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小鎮建設應該走精明收縮的道路,規模較小,反對粗放、快速、一窩蜂建設。【詳細】
風景園林創新發展論壇趙泰東教授演講實錄
趙泰東教授主講2018年平昌奧運會相關的韓國江陵市鐵路地區的公園化工程規劃項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