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做好城市金融文章
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在此輪針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之中,面對民意和中央的高壓態勢以及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很多地方政府卻頗感左右為難,舉步維艱。
安邦研究團隊在此前曾分析,調控對地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房地產調控嚴重影響了土地財政,二是地方融資平臺受控影響地方融資,三是緊縮貨幣的政策加大了信貸難度。尤其是受調控影響的土地與資金,都是地方發展尤其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兩塊“奶酪”。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發展受到不小的約束。在對西南一些中小城市進行實地調研后,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解決城市發展的資源瓶頸問題,在思路上要創新,而“城市金融”就是解決之道。
眾所周知,中小城市要發展,經濟要起飛,離開土地資源,目前還不現實。陳功解釋說,雖然憲法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但實際上,各地的土地都是“有主的”———有憲法規定之外的具體的“主”。任何土地,只要搞拆遷就需要成本,而且這種成本的上漲速度越來越快,很多地方都達到了1∶2,也就是說,每一平方米的房子,必須用2倍的面積來兌付。這樣一來,基層政府的土地出讓金還沒有到手,土地拆遷的成本卻大漲,使得開發的難度大大增加。
在此背景下,蠻干、暴力拆遷就成為很多地方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也惹出很多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發生。
陳功認為,要改變這一切,巧妙運用金融的力量應是城市管理者的現實考慮之一。“金融一直就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紐帶,但在中國很多地方做的并不好。”拆遷等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產權問題,但產權其實是可以活動的,利用金融關系就可以順利實現產權的易手。陳功還認為,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積極參與城市金融,要為城市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提供金融協助。在某種意義上,政府的金融協助就是城市金融,城市金融這篇文章的關鍵,就在于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金融協助上面。我們知道,搞經濟就要有貸款,做項目要有貸款,而有貸款就會有抵押,這種情況下,產權交易就是可能的,這遠比硬拆和強拆要好太多了。以金融資源參與產權交易,這就是發展城市金融的重要內容。
與硬拆和強拆相比,將金融抵押物變現或收歸國有,雖然同樣是將土地收歸了國有,但與其他方式相比,這種方式給了民營經濟以公平的發展機會,同時政府也盡到了發展城市經濟的責任。在操作上,政府應妥善利用好現有的貸款擔保機構,鼓勵企業利用擔保貸款,鼓勵居民利用優惠貸款來開創自己的產業。如果居民的企業做大了,政府收到了稅,也一樣增加了財政收入,效果與土地經濟是一樣的,都可以富民強市。如果居民的產業失敗,那么抵押物,也就是房產和土地將收歸國有,同時政府可以利用保障房等安置其居住。慢慢地,土地就開始儲備起來了,這為政府集中開發創造了條件,降低了開發總成本。
陳功告訴記者,自己在調查中發現,現在很多的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往往整條街地搞集中開發,動輒就需要十多億元的搬遷成本。先不說搬遷和建設效果如何,那是城市建設的技術問題,僅城市面貌變化的可能性而言,如此巨大的成本就會使得城市建設的設想泡湯。因此,要發展城市金融,通過積累的方式實現土地儲備,這是一條市場化的路子,也是一條公平發展的路子。尤為重要的是,它給了民營經濟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就業。
針對關于“搞城市金融與政府融資平臺相比似乎沒有什么大的區別”的疑問,陳功認為,其實其中的區別是巨大的,雖然都是政府涉足金融領域,但我們所提倡的城市金融,主要是利用擔保以及金融集團等方式,為民營經濟和城市居民提供金融協助,市場的參與角色是多元的、普遍的。而政府融資平臺只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是政府一家想做某些項目,因此用融資平臺來搞貸款。因此,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
陳功最后強調,城市金融搞的好,不但金融業發展了,金融業的基礎扎實了,而且整個城市經濟也跟著繁榮起來了,這不是表面的文章,而是一篇攸關未來發展的大文章。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住建部發布的《城市管理執法辦法》5月1日起實施
5月起,如果你遇到噪聲污染、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露天燒烤污染、城市焚燒瀝青塑料垃圾等煙塵和惡臭污染等問題,可以向城管部門投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管理執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執法范圍包括住建、環保、工商、食藥、交管、水務等領域與城市管理相關部分的行政處罰權。【詳細】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今日正式掛牌
7月28日,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為基礎的新機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將正式掛牌成立。新組建的城市管理委員會同時被明確為北京市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門。【詳細】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在2016年年底完成
6月16日下午,北京召開《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解讀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在2016年年底完成。【詳細】
中美百名環境專家來莞共議水生態修復
5月25日,首屆"中美水生態修復技術展示交流會"在東莞會展國際酒店舉辦,100多家中美企業、總計約180名中美兩國環保業界的專家和企業家共聚一堂,共議珠三角的水生態修復和治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