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十五載培育出植物“活化石”—桫欏
“這些就是今年剛發出來的小苗,你看它們長得多好!”近日,記者在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王臺村的一個山腳邊見到了胡木旺,一位63歲的老林業人。花白相間的頭發,淳厚的笑容,樸素的打扮,第一眼見到他,我們很難將他與培育桫欏的科研人員聯系到一塊。然而,正是這樣一位長年工作在林業一線的老人,成功培育出了植物“活化石”——桫欏。
結緣林業一心一意搞研究
1978年,風華正茂的胡木旺畢業于福建林學院森工專業。1979年,他被分配到延平區大洋林業站工作。雖然在大學里所學的專業與林業的關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他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并愛上了這份工作。“很快,我就開始了自己的研究課題。”他笑著告訴記者,“也許是我的身體里天生就含有林業的因子,所以我一和林業結緣,就再也分不開了。”
1980年,胡木旺開始研究樂東擬單季木蘭的種子,僅一年時間就有了成果。1981年,他與當時南平市林業局種苗站的劉愛圖、應宏斌等同仁開始進行南方紅豆杉實生苗繁育方面的研究。1997年2月20日,他們用南方紅豆杉種子育苗獲得成功的消息在中國林業報刊登。紅豆杉課題結束后,他又瞄準了前一年就著手研究的桫欏,這一研究就是15年。
親力親為開辟基地育幼苗
“這幾株是水松,那邊一片都是南方紅豆杉,紅豆杉邊上是雜交四季桂。”在種植基地,胡木旺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他種植的植物。每一種植物的特性,他都如數家珍,因為這些都是他到各地采摘種苗,親手繁育起來的。
因為喜歡搞研究,同時也為了方便,胡木旺特意租了4畝山地,自己動手開辟,專門用來種植培育從各地采摘回來的樹種。雖然基地很小,但是卻種植了江南油杉、紅豆杉、水松、桫欏等多種珍惜植物以及光皮樺、八月桂等普通植物。為了收集這些植物的種子,他跋山涉水,其中辛苦,唯有自知。而其中最讓他掛心的,則是從1996年就開始研究的桫欏。
入不敷出想方設法籌資金
筆記本、放大鏡、桫欏的資料、自制的小卡片,這些是胡木旺經常隨身攜帶的“家當”。這些“家當”,他都放在一個已顯破舊的藍色購物袋里。
“搞課題研究是件燒錢的事,曾有人為研究桫欏從富翁變成‘負翁’,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作人員,所以只能想方設法籌集所需資金。”胡木旺說,“也正因為自己將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研究中,照顧家庭的擔子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其實,剛開始研究時,妻子羅秀珍很支持,可時間一長,妻子覺得不對勁了,只看到他不斷花錢,卻沒有給家庭帶來任何的經濟收入。于是,夫妻倆經常因為這事發生爭吵。“吵歸吵,但妻子卻沒有阻止,我出差的時候,她還幫我照顧樹苗。” 妻子有意見,兩個兒子對此也頗多怨言。兒子高考填志愿時,他希望兒子能“子承父業”,報考林業院校,但兩個兒子卻“不孝”地填報了其他專業,此事也成了他心中的小遺憾。
全心投入情系桫欏十五年
“從1996年到2010年,這十幾年的研究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也曾因為失敗而灰心過,但還是因為割舍不下又重新投入研究中……”說到自己的坎坷歷程,胡木旺很感慨。
當時,全國在桫欏培育方面的研究還處于空白期,各類林業報紙期刊對桫欏的報道都是只言片語,實物桫欏更是難見。要搞桫欏研究,沒有經驗借鑒,必須從頭開始,于是他花了6年時間去收集資料,學習相關的知識,為研究做好準備。 2003年,胡木旺在將樂縣南口鄉的一片山林里發現了6株桫欏。第一次見到實物桫欏,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連續三年,他從6株桫欏上收集孢子進行培育。可現實是殘酷的,三年辛苦都沒培育出一株桫欏幼苗。他一咬牙,暫時放棄。 雖然嘴里說放棄,但是心里還是放不下。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延平區來舟鎮的一處實驗林場發現了桫欏,他花了三天時間走遍那處林場,終于找到了桫欏。
2008年6月18日,他采集第一批桫欏孢子進行培育。不懈的努力終于換來了喜人的結果,第一批桫欏孢子培育出20幾株桫欏幼苗,最終成活了3株。
2009年6月28日,采集第二批桫欏孢子,培育出幾十株桫欏。2010年7月4日,采集第三批桫欏孢子,培育出上百株桫欏。2011年7月3日,采集第四批桫欏孢子,現已有部分桫欏幼苗破土而出……
每一次采集桫欏孢子,每一次的培育成功,桫欏每個時期的成長情況,他都認真記錄了下來。
十五年的付出終于有了成功,看著一株株在微風中搖曳的桫欏,胡木旺的臉上充滿欣慰。
相關鏈接>>>
桫欏樹又名樹蕨、蕨樹,為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植物。桫欏的出現距今約三億多年前,比恐龍的出現還早1.5億年,是研究植物形成、植物地理學及地球歷史變遷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四川長寧一景區現罕見桫欏群落層片結構
5月9日,記者從四川長寧縣旅游局獲悉,該縣竹石林旅游景區在打造“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升級擴容中,不僅發現了一條桫欏溝,而且還發現了世界罕見的桫欏群落層片結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