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改造,關鍵在于留住記憶
揚州古城像一部史書,記錄著揚州的滄海過去。要使現在的環境煥發出悠久魅力和時代光彩,文化遺產就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絆腳石,而是城市發展的動力與文化資源,由此,留有記憶的文化才最具有強盛生命力的文化。
多少年來,我們總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上發生爭論,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保護與利用的目的都應統一在“傳承”上。作為當代人、揚州人,我們不能因為現時的優勢而獨享,甚而隨意處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因為,我們的子孫同樣有權享受、傳承這些文化遺產,與歷史和祖先進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我們不僅要為當代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適當地加以利用,還要使“子子孫孫永葆記憶”。
不能不看到,我們在文化遺產的改造問題上,片面將文化遺產的保護看成是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專利,而不是廣大民眾的共同事業,沒有喚起每個市民保護文化遺產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導致了一些老城重要文化街區改造及出土歷史的裝裱失誤。
廣大民眾的支持是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如果民眾不珍惜、不保護、不傳承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將無法挽回地快速走向消亡。由此建議:
一、我們必須尊重和維護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和情感,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只有當居民傾心地、持久地自覺守護,才能實現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只有全體民眾積極投入文化遺產保護之中,才能使文化遺產保護形成強大的社會意志。
二、不能使城市的記憶在我們手中逐漸消失。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小巷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如果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將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三、要改變古城建設趨同的現象。古城面貌是一個城市的物質生活、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但是,如果在規劃建設中抄襲、模仿、復制,古街面貌就會走向趨同,導致“南方北方古街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的特色。地域特色就會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青磚小瓦、千街一鋪”的現象。
四、不能簡單地使用“招投標”的方式讓老城改頭換面,導致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要避免城市建設的風格失調。要尊重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不能采取單一依賴土地經營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不能大搞 “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 。不能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于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的所謂新風貌。
五、要避免城鎮化建設的形象的低俗。周邊一些城鎮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鎮盲目模仿中心城市,至今仍把高層、方塊建筑當作現代化的標志從而使自己的特色失去。
六、要重視文化生態。避免城市建設的盲目攀比。要做到,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人文精神;重視建設規模的同時,抓好整體協調;重視創新比高的同時,重視傳統特色;注重表面文章的同時,更要注重實際效果。要真正體現出我們對文化傳統認知的程度、對城市精神的理解和對城市發展的定位。
七、要讓我市文化在發展中提升。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狀況、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觀的總體形態,并與市民的社會心態、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面對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要深化自身的人文歷史、自己的文化內涵,不能讓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彌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化解著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
(作者:民革揚州市委參政議政委員會)
編輯:joe
相關閱讀
蘇州:古城改造化解保護與發展矛盾
站在蘇州市規劃展示館的城市規劃模型前俯瞰,碩大的蘇州立體地圖鋪展開來:位于中部的古城區建筑低平,東、西兩邊的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則是高樓林立。兩者的鮮明對比,直觀展示了蘇州城市格局的變化——而2500年的城市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