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鑄就蘇式園林“新經典”
“我不知道天堂有多美,但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就足夠了”,這是曾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對故鄉蘇州的深情告白。這樣的詩意生活,令人向往。然而,在眼下“千城一面”的造城運動中,蘇州憑什么成為“最中國”的城市而不陷于同質化?就是因為蘇州古城古建保護利用的好,這也是蘇州在率先邁向基本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個性化城市氣質的重要經驗。
近年來,蘇州圍繞古城保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古城古建保護的良好氛圍。而作為蘇州古建保護和園林地產的旗艦企業,蘇州新滄浪房地產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史建華的帶領下,始終與姑蘇古城的發展“同頻共振”,積極打造古建筑保護與城市經濟良性互動鏈,在古城、古鎮、古村、古街的保護和利用,蘇式園林地產的創新發展上闖出了一條新路,樹立了古建保護利用和發展的成功樣本。
街坊改造
彰顯古城更新“獨門功夫”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蘇州的古城保護與更新”作為國內唯一關于“歷史遺產保護與利用領域”的最佳案例予以展示。在世博會展示期間,新滄浪關于古城保護與更新的實踐成果,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的結合成果,得到世人認可,由此獲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蘇州館主題優秀展示獎”。
作為蘇州市滄浪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蘇州市政協委員,史建華認為,蘇州古城保護與更新是“三區三城”的重要單元,如何使之既傳承歷史文脈,又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如何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的結合點,是當代人必須正視和探索研究的重要命題。“蘇州古城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我們要精心地把她完好地保存并傳之后人,無論是個人、集體、還是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到蘇州的古城保護與更新,就不得不提有“蘇州古城改造實現綜合保護和更新典范”之譽的37號街坊。在新滄浪的代表作中,37號街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為各地如何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名城保護與發展體系作出了探索,堪稱史建華和新滄浪的成名之作。
1995年蘇州市實施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以此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而37號街坊正是第一批試點的三個街坊之一。作為項目負責人,史建華確立了“保護古城,繼承文脈,恢復風貌,延伸內涵”的建設思路,以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增強文化中心功能為主線,根據保存真實的歷史遺存的原則,繼承和發揚古城環境空間處理手法和傳統建筑藝術特色,嚴格控制保護范圍內建筑的形式、體量、高度、色彩,在充分體現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風貌特色和歷史發展脈絡的前提下,完善古城功能,改善、改造古城的公共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和居民居住條件,以實現蘇州古城功能的現代化。
同時,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包括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供電、煤氣、電信、有線電視、路燈等,讓這里幾干戶居民徹底甩掉了吊桶、馬桶、浴桶、煤球爐,結束了37號街坊“三桶一爐”的時代,創造了安全、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
改造還做到了傳統風貌與現代設施相結合,景觀價值與商業價值相結合,使其成為蘇州發展旅游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并形成了“街成市,市興街”的“鳳凰街模式”。改造后的37號街坊成為集居住、商業、旅游為一體的街坊,被譽為首批改造最成功的項目,成為蘇州舊城改造的經典,不僅在業內受到肯定,也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級領導的贊賞。
作為蘇州古城街坊改造建設最早參與者,新滄浪先后完成了7個街坊的改造修復工程,在古街改造方面積累了相當的功底。2006年,新滄浪斥巨資在5A級景區、千年古鎮同里,打造同里老街·新江南。項目依托水鄉美景和古鎮深厚的人文底蘊,把傳統老街的江南古典建筑與新的現代時尚經營業態的完美融合,整合水鄉風光和文化優勢,建成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展覽會議、商務消費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的旅游商業地產項目。
園林會所
樹立古建保護、利用和發展“新標桿”
作為土生土長的“老蘇州”,史建華對蘇式園林建筑有著與生俱來、融入血脈的熱愛。37號街坊改造成功后,在他領導下的新滄浪又先后完成了雙塔影園、葑湄草堂、傳德堂等老房子和園林控保建筑的修復利用。
雙塔影園被稱為“蘇州古建筑修復利用典范”,原是清朝大詩人袁學瀾的故居,如今配有現代化的生活和辦公設施,成為新滄浪房產公司的辦公場所。在史建華的改造下,雙塔影園重獲新生,專家稱之為“古建筑與現代辦公方式融合的成功探索,也是對老房子如何現代運用的實踐突破”。2010年,“雙塔影園”作為唯一古建項目,獲得了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學會(CIOB)的“杰出建設項目管理獎”。
在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的千年古鎮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跡、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眾多,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筑。其中,退思園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同里鎮大葉港畔,有一座以《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的故居而聞名的環翠山莊。其最早為清同治年間畫家嚴友蘭所建宅園,又稱嚴家花園。在新滄浪“妙手回春”之前,環翠山莊的兩座古建筑破壞嚴重,屋面瓦壟錯位滲水,木構架歪損,構件腐朽、缺失,墻面開裂。考慮到環翠山莊歷史文化價值,史建華決定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商務與休閑雙重環境的會所,恢復環翠山莊原有文化特色。
作為開啟新滄浪園林會所的代表作,史建華懷著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及對人性的關懷,不在于打造一座單純著眼于商業或休閑文化的會所,而要在“蘇州園林”的骨架之下,遵循亭臺水榭、山石壘砌、師法自然的獨特審美情趣,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賦予蘇州傳統園林建筑新的內涵,萃取并延展地方本土文化精髓,與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相結合,構筑起一個融東方建筑、文化、藝術格調、生活品質,供現代人商業、社交、休閑娛樂和居住的園林會所。
以環翠山莊為起點,新滄浪走出蘇州,在吳江和常州打造了兩大園林會所。每一個環境幽雅別致,秀麗的江南風貌與現代化的設施交匯,在滿足商務、娛樂、休閑等功能的基礎上,還設定居住區,實現了蘇州園林可游可賞的特色。
吳江會所在建筑傳承上秉持中式傳統園林建筑之風格,園中點綴以亭和榭,荷花池和假山等園林式建筑及景觀元素,營造出建筑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同時,將自然的環境景觀與功能布局結合,在內部裝修上結合園林元素,形成商務、餐飲、休閑文化的互相貫穿與滲透,結合會議、餐飲和休閑娛樂的功能需要。
常州會所的入園處有一面照壁,氣勢端莊肅穆的將軍門,是東方傳統文化中品位等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作為高端商務會所,其集接待、會議、宴請以及休閑功能于一身,提供高品質服務和高品位享受,為高端人士勾勒了一個獨一性、私密性的園林會所空間。
園林會所的成功標志著蘇州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標志著史建華的古建弘揚之路已經成功地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走出蘇州,走向全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
民俗風+原鄉味——常州民俗文化公園開建
作為2017年全區重點項目,春江鎮民俗文化公園于日前正式開工建設。此外,今年新北區還規劃了梅林鄉村旅游集聚區,今后,這兩個地方都將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詳細】
文明的魔方——文化遺產類國家公園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文化遺產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歷史久遠,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綜合性載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