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臺灣花卉苗木市場的發展歷史及現況
我國臺灣省地跨北回歸線,屬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勢高低懸殊,溫差較大,生長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等多氣候帶植物,僅原生植物群就有5000多種,經濟價值較大的樹木有300多種,最有名、經濟價值最高的要數樟樹。
從上世紀70年代起,臺灣積極推出農業綜合調整方案,以縣、鄉為單位,按不同區域條件,發展“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集中、優勢明顯的區域化生產格局。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花木種植面積約1.4萬公頃,年產值128億元新臺幣(約合27.8億元人民幣)。臺灣花木種植地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彰化、南投、屏東、臺中、臺南及高雄等縣,包括苗木、切花、蘭花、盆花、球根和種子等6大類,其中切花類和苗木類栽培約占總面積的90%。彰化縣的苗圃面積最大,約4600多公頃,能占到臺灣生產面積的1/3。臺灣特別注重植栽品種的改良和技術改進,近年培育的新品種多達200種。在苗木類別方面,近年比較熱門的開發方向主要有開花、觀果、蜜源、誘鳥以及抗風耐鹽堿植物。此外,鑒于洪災和泥石流頻發,臺灣決定全面開展退耕還林、保育山地工作,乳源木蓮、臺灣相思等防護綠化樹種近些年市場升溫較快。
臺灣的花木銷售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設在農會、合作社等之下的產銷組織)。花木相關組織主要有農會、花木合作社以及園藝花卉商業同業公會,其中農會是臺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運行規范的農民組織,分為鄉鎮(市)農會、縣(市)農會、省農會三級,農會下設有花木產銷班,專職負責花卉苗木的收購、分級、包裝、運銷等各類產后業務,他們都是以區域內的骨干農戶牽頭,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組建而成,使區域內的花木生產經營完全實現產業化運作,支撐和推動了區域花木的發展。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