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海拔1400多米的一處山崖上,生長著一種春天開白花,秋天結紅果的植物,但卻很少有人認識它。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動員會上,諸多林業專家表示,我省許多珍稀瀕危物種亟需保護,而在這其中,就提到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種植物,它叫泰山花楸(音qiū——編者注),是我省特有的野生珍稀瀕危樹種。目前,它的生存現狀著實令人擔憂。因為這種僅在泰山發現,堪稱“國寶級”的泰山花楸,目前僅剩1株了!
泰山花楸果實
泰山花楸的葉子
近日,在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實驗室里,記者找到了發現泰山花楸的第一人——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李法曾教授。71歲的他聽說記者是來了解有關泰山花楸的情況,便翻出了幾篇發表過的有關泰山花楸的論文,給記者講述了他和泰山花楸的故事……
用李法曾的話說,他一輩子都在與各種植物打交道,為了采集植物標本,祖國的大江山川幾乎都跑遍了,尤其是泰山,跑了得有“N+1”趟了。“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收獲,但那次在泰山后石塢附近發現泰山花楸,的確令我記憶深刻,因為那是‘偶然中的必然’。”
1983年秋,他一人去泰山后石塢采集標本。快走到賣飯棚時,他看到山崖邊有四五株花楸結的紅果特別漂亮,其實花楸在泰山上比較常見,但李法曾發現,身邊的這幾株花楸和它的同類有些不一樣。普通的百花花楸果實頂端比較平,而這幾株花楸的果實頂端呈凹陷狀;百花花楸的葉子都是兩片大葉,但這幾株花楸除了大葉外,每個大葉基部還長出兩片小葉,而且花序梗上沒有毛,這和花序梗上長滿密毛的百花花楸又不一樣。這難道是新品種?李法曾很興奮。他小心翼翼的走到山崖邊,采了幾個標本,打算帶回來細細研究。
另外,由于是秋季,花楸的花已經開敗,只能看到果實和葉子,于是,李法曾不敢妄下結論。直到1984年春天,他再次進山看到花楸花時,不一樣的花朵給他后來確定其是新品種提供了依據。“百花花楸的花柱是三條,而這幾株花楸的花柱是五條,加上葉子和果實的不同,這幾株花楸被作為新種發現。”李法曾對記者說。
[命名]
以發現地為“姓” 泰山花楸獲名
“我們搞植物分類,就是要采集植物標本后先認識它們,知道它們是哪科哪屬,然后為各種植物寫“家譜”,倘若發現了新品種,那過程就更繁瑣了。”李法曾向記者介紹,在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植物分類資料,并與其他形態相近的品種比對后,他發現,目前尚未有和他在泰山上發現的這幾株花楸特征相同的品種,于是,李法曾在1984年發表了論文,當時還得到了中科院院士俞德俊的支持。
因為這幾株花楸是在泰山海拔1400多米的山溝中發現的,在其他地方沒有該品種,且數量稀少,因此,李法曾便以泰山作為“姓氏”幫其報了“戶口”。泰山花楸由此得名,而李法曾也成為“泰山花楸之父”。
[瀕危]
目前只剩一株
減少原因未知
在上世紀80年代,李法曾最早發現泰山花楸時,在陡峭的山路邊,有四、五株長在那里,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等李法曾再去看時,就只剩下兩株了。現在,雖然李法曾年事已高無法再進山采集標本,但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又去看,發現泰山花楸僅剩1株了……
那是什么原因致使泰山花楸的數量逐漸減少?是不是人為破壞較為嚴重?據省林木種質資源中心李文清主任介紹,近幾年,他們每年都會進山查看泰山花楸的生長情況,但卻發現,其自然掉落的種子也沒有生出新芽,周圍也沒有發現它的同類。針對這種情況,李法曾說:“如果說種子掉落沒有發出新芽,有可能是種子沒有繁育能力,或者是周邊的環境已經不適合該物種種子的萌發,但這也只是猜測,我沒有做過具體研究。另外,由于泰山花楸生長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溝中,地勢險峻,人煙稀少,并不是正常的旅游登山線路,因此被人為破壞的可能性較小,可能是受雨水沖刷等自然原因導致的。”
[拯救]
“克隆”很容易
只是沒人去做
現如今,克隆動物屢獲成功,那這一技術能否運用到植物身上,那些如泰山花楸一樣世界上僅剩1、2株的珍稀瀕危物種,又能否被“克隆”后保護下來?“當然能,而且簡直太容易了!植物界的‘克隆’技術比動物界要早的多。”李法曾對記者說。“現在一個細胞就能培養一個物種,我們可以從植物的種子中提取細胞進行組織培養,也可以取一段枝條進行扦插或嫁接,再加上土壤、水分、空氣濕度、溫度等各方面條件成熟,繁殖一個物種很容易。只是這些年大家對瀕危物種的認識和保護程度不夠,所以導致有些物種自然損毀,比如泰山花楸、山東栒子等”。
另外,說起泰山花楸的利用價值,李法曾還表示,泰山花楸的果實可入藥,但保健效果不大,現在一般是將其當做觀賞植物種植。因為無論是它的花還是它結的果,都特別漂亮。但因為泰山花楸對生存環境十分“挑剔”,只喜歡住在海拔高于1200米以上的山間懸崖上,因此,將其移到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它還是會“水土不服”,成活率不高。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