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利普斯研究所近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地球歷史上溫室氣體的迅速增高比我們目前所知道的要更為頻繁。
科學家們通過廣泛的研究發現,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至始新世,使全球迅速變暖的最熱事件(PETM),與今天全球變暖的局面幾乎一致。
但該研究稱,該地質歷史時期,即距今6500萬年到34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時代,約有6次較小的溫室氣體變動。這些所謂的“溫和超高熱”時期(也就是迅速而明顯的全球變暖時期)持續時間較短且復原較快(約4萬年一次循環),這期間也產生了地表水到大氣再到沉積物中的碳交換。
研究人員認為大范圍的碳釋放源于大洋底層,但也會相對迅速地埋藏起來。此外,另一項新的研究稱,盡管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極大地加快了植物的生長并提高了生產力,植物可從土壤中獲取更多的營養素,但植物同時也會從土壤中獲取更多的有毒物質。
伊利諾斯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本杰明·杜瓦爾(BenjaminDuval)及其同事們發表在《環境科學和技術》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土壤中的污染物在植物中移動地更快,毒素可在生態系統中迅速地循環。
“植物本身是無法區別毒素和營養素的。”杜瓦爾在發表在《化學工程新聞》上的研究評論中指出,“例如,砷元素看起來會很像磷元素,而后者是植物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物質。”
在史密斯森環境研究中心的協助下,杜瓦爾及其同事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研究中心收集了土壤和橡樹樣本。經檢測,在二氧化碳濃度為700ppm情況下生長的樣本中,毒素濃度幾乎為正常二氧化碳濃度情況下生長的樣本中毒素濃度的兩倍。另外,在升高了的二氧化碳環境中,所研究的13個金屬元素的濃度,均達到植物樣本的兩倍,包括鉛、鎘、砷等。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濃度令人不安,因為有毒金屬物質會進入食物鏈,并降低植物殘體的分解率,阻礙土壤微生物的活動。
雖然根據杜瓦爾的研究,目前重金屬的攝入量并未超過衛生部門所設定的有毒標準,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食用農作物已然十分堪憂。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