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獨特的日本花卉市場
日本,以年GDP總量近5萬億美元一直排在全球經濟體的前列,同時,日本也是花卉植物的消費大國,而且產量可觀。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日本以年產鮮切花49億支,排名世界第三大鮮切花生產國,僅次于中國(169億支)和荷蘭(79億支)。2009年日本全年鮮切花消費額達47億歐元,自產花卉產值達22億歐元,觀賞植物3億歐元。
日本花卉產業的發展趨勢
由于近年來日本人縮減家庭開支,直接給日本鮮切花及觀賞植物的消費市場帶來壓力,日本各拍賣市場的營業額也隨之下降,并面臨經營壓力。與此同時,日本自產花卉產量的銳減,卻導致花卉年進口量迅速增加,究其原因,一是來自日本周邊國家產品價格的競爭;二是日本花卉生產的高成本,以及種植者人員老齡化所致。日本花卉從業農戶平均年齡為60歲,其最主要的切花品種———菊花的從業農戶年齡更高達72歲。菊花占日本花卉總種植面積的36%,康乃馨占9%,月季7%,非洲菊4%,百合3%。在此情況下,花卉進口在今后幾年還將繼續增加。
在種植的盆栽植物中,有55%是地被植物(三色堇最多),30%是盆栽花卉,如仙客來、洋蘭、觀葉植物、仙人掌等,8%是球根花卉,如郁金香、小蒼蘭、唐菖蒲、百合等,另外7%是開花樹種和灌木。
日本花卉拍賣的形式
日本自產花卉和從世界各地進口的鮮花和植物幾乎全都是通過拍賣的方式流入日本市場。在日本有大大小小的拍賣市場近200家,都是以私人公司的形式來運作管理,而不是以花農合作社的形式。批發商已約定俗成通過拍市購貨,而花農們則可隨意選擇拍賣市場為其交易,拍賣市場一般接近城市主流消費市場區域,拍市中買家多為花卉批發商、花束加工者、中間人以及花店等,但是,現在日本越來越多的花卉不是通過拍賣大鐘完成,而是通過拍賣開始前的預售模式完成交易,如今拍市營業額中有60%的交易是通過預售模式完成的。
增長迅速的是網絡(在線)拍賣模式,25年前網絡在線拍賣模式興起于汽車銷售,而今運用于花卉植物銷售已經有13年了,買家通過在線網絡體系完成花卉買賣,然后由網絡銷售公司安排運輸至客戶手上。如今,日本的拍市已形成了由花農和花卉進口商供貨,花店為主要買家的交易模式。拍賣已形成一定的規律,即周日、周二、周五交易花卉,周一、周四交易觀賞植物。在過去的幾年間,傳統的大鐘拍賣模式已經被網絡在線拍賣趕上,營業額逐年增長,究其原因,是網絡使供需雙方的交易更為直接透明,少了中間人的摻和,節省不少費用。
日本大田花卉拍賣市場是日本最大的專業拍賣市場,拍賣量占日本的8.6%,年營業額2.7億歐元;日本花卉拍賣市場以年營業額2.2億歐元成為位居第三的花卉拍賣市場,鮮切花和盆栽植物拍賣各占1.1億歐元。
日本拍賣市場這么分散(近200家分布全日本),且花農供應商又不相對固定,其中60%的交易是預售模式和未進市場拍賣形式完成的,其合理的價格體系是怎樣建立的呢?結果發現,當新增的花卉數量沒能進入拍賣系統,那就采用預售模式進行交易,與種植者相對應的商標名和品質要求同樣對拍市的買家負責,對于花卉進口商也是如此,因此,網絡在線拍賣模式至少彌補了大鐘拍賣模式供需的合理平衡。
編輯: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