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苗木花卉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加快振興我省苗木花卉產業,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制訂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我省苗木花卉種質資源豐富,基礎條件較好。2009年,全省苗木生產面積124萬畝,出圃合格苗木18億株,占全國總產量的6%,產值56億元;花卉種植面積68萬畝,設施栽培面積3960萬平方米,產值7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11.1%;苗木花卉產業從業人員150多萬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苗木花卉產業已成為帶動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省苗木花卉產業在競爭中做大做強還面臨很多挑戰,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滯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不高、龍頭企業和品牌影響力較弱、大眾消費習慣尚未形成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經濟文化強省和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立足我省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在保障生態公益建設需要的基礎上,以滿足城鎮化發展對苗木花卉多樣化、高檔化、容器化需求為發展方向,堅持政府推動、創新驅動、市場帶動,壯大龍頭與培育品牌并重,抓好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良種選育與推廣、質量檢驗與監督三大體系建設,推進苗木花卉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苗木花卉,把我省打造成北方最大的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加快由苗木花卉大省向苗木花卉強省跨越。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相結合;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相結合;強化行業監管和完善社會化服務相結合;規模擴張與提質增效相結合;突出重點特色與完善產業鏈條相結合;集約高效發展與農民快速持續增收相結合。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鮮明,苗木生產面積保持穩定,花卉種植面積擴大50%以上,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億平方米,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總產值超過300億元;主要苗木花卉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程度顯著提高;苗木花卉自主創新品種達到100個,用材林、經濟林良種率達90%以上,生態林容器育苗率達80%以上;主栽花卉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輕型基質盆花栽培率超過90%;苗木花卉科技創新、生產推廣、質量監督和社會服務體系趨于完善,苗木花卉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三、發展重點
(一)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開展苗木花卉種質資源清查、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重點保護主要造林樹種、珍稀瀕危樹種、名特優新品種的種質資源,建設1處省級苗木花卉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庫和17處苗木花卉種質資源區域庫,保存林木花卉種質資源5000份,創新種質資源100份,獲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50個。建立主要苗木花卉種質資源數據庫,實現種質資源的規范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管理。
(二)優良品種選育。運用傳統育種方法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創造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育種材料,培育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突破性新品種。建設1處省級苗木花卉工程中心和10處特色苗木花卉區域工程中心,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重點培育高產、優質、抗逆、觀賞價值高的用材林、生態林、經濟林、觀賞樹木及花卉新品種,引進、選育優良品種300個。突出抓好6處國家級苗木花卉良種基地,爭取新增4處國家級苗木花卉良種基地,強力推進20處省級重點苗木花卉良種基地及良種繁育場建設,扶持建設以生產良種為重點的采穗圃、種子園、花卉制種場和種苗繁育車間,進一步提高種苗產量和質量,推動良種化進程。
(三)特色基地建設。加強特色苗木花卉集約化育苗、標準化生產、定向化培育以及病蟲害防治、質量監控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生產基地和示范園的帶動作用。推進用材林品種提純復壯,提高苗木質量;加快經濟林品種更新換代,培育名特優新品種苗木;加大珍稀、鄉土樹種苗木培育力度,豐富城鎮綠化樹種多樣性;強化生態樹種良種培育,推廣輕型基質容器化育苗;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花卉種苗的繁育能力和水平;擴大傳統優勢花卉、鮮切花、冷涼花卉和高檔花卉等優良品種的生產規模,促進產品數量質量同步提高。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形成特色基地,培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形成“一縣一類、一鎮一種、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新建50處苗木花卉生產示范基地,20處苗木花卉高科技創新園;扶持培育苗木花卉“雙十強”縣(市、區)、百強鄉(鎮)和一千個特色村;樹立30個省級品牌,爭創8-10個國家級品牌。
(四)設施栽培。強化設施栽培,保證苗木花卉產品質量和周年化供應。提高設施栽培在苗木花卉中的比例,改造提升原有的設施結構,新建一批日光溫室和智能化溫室,推廣應用設施內微滴灌、無土栽培、穴盤育苗、緩釋肥栽培、二氧化碳補給、環境調控等技術,提升苗木花卉設施化栽培水平,提高苗木花卉產品質量。改造提升花卉設施栽培2000萬平方米,新建6000萬平方米,花卉設施栽培比例達到15%以上,產值超過50%。
(五)花卉深加工及配套產業。提升花卉深加工產業開發水平,延伸配套產品鏈條,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以牡丹、玫瑰、金銀花、食用百合、菊花等傳統優勢花卉為重點,以藥用、食用和工業應用為方向,加強花卉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香料、天然色素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加強溫室設備、容器育苗設備、園林器械、園藝資材的研發和生產,提高苗木花卉生產設施化、機械化水平。重點扶持建設10家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企業。
(六)市場建設。整合苗木花卉營銷資源,積極搭建現代化交易平臺,建立苗木花卉超市,推進苗木花卉市場建設。建設20處苗木花卉交易市場或交易所;提升青州花卉市場建設水平,建立花卉電子交易與拍賣中心,鞏固和強化在全國花卉市場中的影響力;在青州建立全國第一家花卉保稅區,增加牡丹、芍藥、菊花、國蘭等地方花卉的出口,加大應時花卉的進口;建設大型鮮花倉儲中心,提升重大節日期間花卉儲藏調劑能力。
(七)社會化服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優勢互補,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完善苗木協會、花卉協會和各種中介組織,加快苗木花卉專業化合作組織建設。加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搜集、研究、發布、預測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做大做強青州花博會、昌邑苗博會、泰安花卉苗木博覽會、菏澤牡丹國際花會等活動,展示地方特色。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生態省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制定加快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苗木花卉管理機構,理順隸屬關系,提高苗木花卉產業管理能力。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示范帶動等手段,整合產業要素,培植壯大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二)強化行業監管。完善苗木花卉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苗木花卉行業管理機構能力建設,提升監管和服務水平,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規范生產經營秩序,為苗木花卉的生產、流通創造優越的發展環境。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對苗木花卉生產、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實施全過程質量管理,確保產品質量。
(三)加大科技支撐。構建育種與繁殖、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的苗木花卉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力度,重點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加強苗木花卉標準化建設,促進標準化生產。加大對國內外高層次苗木花卉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對苗農、花農的培訓,提升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四)落實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支持苗木花卉產業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點支持良種培育、技術推廣、基地建設、設施栽培等。加強銀企合作,增加信貸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苗木花卉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鼓勵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苗木花卉生產建設。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有關苗木花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編輯: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