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借鑒洋蘭產銷模式 籌謀國蘭產業化發展
最近,在云南省花卉產業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國蘭產業座談會上,針對今年大宗蘭價持續低迷、惜售現象突出、交易冷清等問題,云南省蘭花協會會長、蘭界知名專家潘光華教授提出:借鑒云南大花蕙蘭等洋蘭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和批量分銷的營銷模式,抓住機遇,轉變觀念,樹立信心,籌謀云南國蘭產業化發展。
國蘭產業持續增長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云花”在國內國際市場已具有較高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云南已發展成為全國花卉大省和亞洲最重要的花卉生產基地之一,形成了鮮切花、盆花、地方特色花卉等共同發展的格局。其中,國蘭是云南花卉產業中最具活力、最有市場潛力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花卉之一。
據初步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國蘭種植面積1.49萬畝,較去年同期略增;產量1.76億株,同比增長7.4%;產值44.5億元,同比減少25.6%。僅占全省種植總面積2.7%左右的國蘭,其產值在全省花卉總產值中的比重近20%。近10年來,蘭花產業持續增長,養蘭人每年以20%~30%的速度遞增,目前全省蘭花從業人員已達30萬人,能進入大眾消費市場的蘭花2500萬盆,品種500個左右,每年有幾十個新品種入市。
國蘭行情持續低迷
據統計,“大雪素”、“五朵金花”等中低檔次品種生產規模大增,但由于受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08年之后,云南國蘭行情持續低迷。此種情形下,蘭界卻出現了惜售現象,很多養蘭戶依然持有“一夜暴富”的傳統思想,寧愿抱著蘭價大漲的幻想積壓產品,也不愿意薄利多銷,這使得一些銷售商無法承接大訂單,蘭花交易低沉,市場開拓受阻。
據云南省玉溪市蘭花協會秘書長李琳介紹,不久前,他曾經接到一次訂購2000株“心心相印”品種的訂單,結果跑遍了整個蘭市也沒湊齊,最后還是把訂單退回去了。中國大理蘭國花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光宏等致力于走國蘭產業化之路的有識之士,也屢屢遭遇類似的情況,龐大的蘭花存圃量與無法承接大宗訂單的矛盾一直存在。當然,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有:國蘭快繁技術、規模化生產技術缺乏深入研究,單個企業或蘭圃未實現國蘭規模化生產,大量的產品零星分散在蘭圃里,而很大一部分大戶卻又把這些低價精品、名品蘭花當做“糞草”,進行規模化生產的積極性不高,因此符合商品化標準要求的產品極少,無法進行集中收購和分銷。
洋蘭產銷模式值得借鑒
新的經濟形勢下,“云花”正迎來升級發展的關鍵期,持續不斷提高“云花”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擴大“云花”在國內外的市場占有率,除了繼續推進鮮切花等花卉大類的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外,還要加快蘭花等地方特色花卉的發展速度,整體推進云南花卉產業升級。除鮮切花外,以大花蕙蘭為主的云南洋蘭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基本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和批量化銷售,全省約50家生產企業生產的大花蕙蘭160余萬盆,戶均年產量達3萬盆以上,部分企業年產量超過10萬盆。大花蕙蘭作為全國年宵花中的主打產品,云南產量占全國80%以上。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來自國內外的花卉企業和經銷商都會集中到云南進行大花蕙蘭采購,然后通過其延伸至各個地方的銷售渠道,在短短兩三個月內把大花蕙蘭分銷至全國各地的花店和經紀人手中,有的還出口至其他國家,云南作為全國大花蕙蘭產銷中心名副其實。
潘光華說,云南具有豐富的蘭花資源,蘭屬植物90%以上的種類分布在云南,其中約1/3的種類為云南特有種,且多數具有極高的觀賞和開發利用價值。目前,云南國蘭已基本具備了走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多數養蘭人已掌握蘭花高產栽培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科研經驗等,近年來大理、玉溪、紅河、保山等地還出現了一批致力于進行規模化生產中低檔次國蘭的企業和大戶,如大理蘭國花業公司、保山朱砂蘭公司等。
鑒于此,潘光華等業內專家一致認為,云南大花蕙蘭產業為國蘭樹立了榜樣,只要大家轉變觀念,樹立信心,多在研究和制定主要品種(比如大、小雪素、朱砂蘭等)的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下功夫,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大力解決基質栽培、設施溫濕度和水肥控制、商品苗包裝運輸、優良品種組培快繁,雜交育種和新品種培育等核心關鍵技術問題,云南國蘭產業完全可以借鑒大花蕙蘭產銷模式,走規模化、標準化和商品化的蘭花產業化之路,源源不斷為市場提供大批量物美價廉的國蘭。同時加強培育經紀人隊伍、扶持發展壯大國蘭營銷和物流企業,采取批發分銷、連鎖店零售和展銷等營銷手段,進行國蘭批量銷售,把國蘭扶持成繼大花蕙蘭、鮮切花等之后的又一大“云花”拳頭產業,同時輻射帶動全國蘭花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大理蘭國花業公司國蘭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基地。
蘭花品種“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