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花月季生產將走高端
月季作為鮮切花的當家品種,雖然近年來在北京有所發展,但一直處在農戶分散種植、規模小、產值低的局面。為此,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花卉產業處處長王春城表示,今后北京的切花月季生產將定位高端,以出口為主,拉動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找準突破 定位高端
莫爾海姆(北京)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向陽告訴記者,北京十幾年前就開始生產切花月季,后來受到云南月季的沖擊,產量減少了許多。由于需要長途運輸,云南外銷的月季產品質量多多少少受到影響。而首都國際機場有飛往全球各個國家的航班,北京種植戶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生產高端產品,主攻出口市場,與國際接軌。
對于內銷市場,目前北京本地產的切花月季還不到總銷量的3%。本地的產品新鮮度高,運輸費用低,有一定優勢,這在近幾年日益凸顯。隨著燃油費的增加,運輸成本不斷提高,從云南采購切花月季的成本越來越高。北京周邊一些花卉種植戶看到了商機,紛紛加入到切花月季的生產行列,位于昌平區的北京鐘家營德福苑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家。該合作社去年開始生產切花月季,法人代表陳立軍表示看好市場前景,所以今年將產業擴大到10萬支的規模。北京市平谷區春艷花卉中心1985年就開始生產切花月季,雖然經歷了起起落落,但該中心負責人王啟才表示對未來的市場依然充滿信心,今年計劃將產量增加到40多萬支。據了解,目前平谷有5戶農戶在生產切花月季,總年產量已超過了100萬支,主要投放北京市場。
適度投資 創新技術
袁向陽提醒種植戶,云南自然氣候條件好,生產成本低。北京種植戶如果只是生產普通產品,難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如種植戶定位高端市場,在品種和質量上與云南的產品拉開差距,則本地產品銷量占據總量的20%是沒有問題的。一直以來,國內一些種植戶認為月季生產條件比百合等花卉要求低,事實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要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應適度投資,增加生產設施投入必不可少,且應形成一定的規模。
在品種上,云南的切花月季以傳統“老三樣”即‘卡羅拉’、‘影星’和‘黑魔術’為主,占總產量的70%左右。王春城表示,北京的切花月季應種植一些新品種,園林綠化局一直比較注重適合北京生產的切花月季新品種的研發和引進,以形成品種優勢。袁向陽也透露,莫爾海姆公司目前正籌劃在北京建立新品種示范基地,在展示新品種的同時,不斷摸索新品種在北京生產的技術關鍵點。他提出,目前云南一平方米年產切花月季不到100支,創新種植技術后,加上配套設施,北京溫室中一平方米切花月季年產量可實現180支至200支,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形成競爭優勢。
北京萊太鮮切花批發市場月季批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