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花卉產業之困:研發乏力 散戶多
困局1
研發乏力 處于產業鏈最尾端
《南方都市報》報道,與電子等很多行業類似,目前在花卉產業中,屬于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品種很少。“知識產權保護的門檻不僅對廣東,對全國的花卉產業來說,都是制約其出口貿易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廣州市花卉辦上述負責人說。
據介紹,由于跟發達國家研發育種實力差距較大,每年全球上百個新花卉品種中,幾乎沒有中國的份。如果中國也生產并出口這些別國擁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品種,就會遭到別國的罰款制裁。但如果等專利期過了之后再生產,市場熱度也已過。因為只能賣一些普通品種,或給荷蘭等國做代工,所以中國花卉業只能在國際花卉產業鏈條中賺取低價值的部分。
為什么中國的花卉研發落后于人?廣州花卉研究中心陳主任解釋,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長期積累,需要父本母本的收集、雜交,平均耗時6-7年,有的長達十幾年,而且研發出來也不一定熱賣,要冒風險。“研發和市場容易脫節,這也是制約國內花卉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困局2
交易拍賣模式 水土不服
半途擱淺的廣州花卉交易(拍賣)中心是廣州花卉產業發展道路上的一痛。為什么在荷蘭盛行,并有“印鈔機”效應的花卉拍賣中心模式,在中國卻水土不服呢?
“如果你要讓我說拍賣市場的問題,我能給你講一天”,對于這種模仿荷蘭的交易模式在廣州的失敗,王建新有點無奈地表示,“這里面的確有不少問題,包括沒有做到標準化生產、政府對企業的資金和政策優惠的前期投入不足、對改變農民傳統交易方式的教育投入不夠、市場接受度有限等等。”“比如云南的交易拍賣中心,政府前期投入了3000萬元,虧損4年后現在才持平。”
不過,王建新并不準備讓拍賣中心擱置很久。“我們聯合15家國內大生產企業(其中廣東本土有3家),剛剛注冊成立合力花卉股份有限公司,想通過大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拍賣、網上交易和產品訂貨,并且試著把研發、生產和銷售整合起來,降低集體采購成本。我們還有意從韓國、日本或臺灣聘請一位總經理,引進先進的理念。”
困局3
散戶多 抗風險能力差
受宏觀經濟和通脹的影響,一方面肥料、農藥、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漲;但另一方面終端花卉的價格卻沒有隨之上浮,兩頭擠壓下利潤變薄,花農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有些已經停產。
“主要是因為花卉并非生活必需品,如果漲價了,別人就未必會買了。”廣州花卉博覽園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陳峰解釋,“由于進入門檻較低,國內大多數花卉企業是中小型企業,比較散亂,抗風險能力也較差。”“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通過技術改造來降低成本的壓力,但是達不到標準的就會虧損。”王建新表示。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