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平陽花都 抓住當地習俗和顧客心理
山西臨汾平陽花都目前每年喪葬用花的銷售額占到總銷售額的四成以上,是花店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其負責人郭建生介紹,他們用了幾年時間引導和培育這塊市場,現在,不僅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鬼節)、十月初一(為逝者送寒衣)、逝者生日等時段,尤其是日常的喪葬儀式上,使用鮮花在當地已成習俗。總結起來兩點最重要,一是當地風俗,口口相傳,逐步引導;二是顧客心理,做好細節,服務為本。
郭建生說,在我國北方的中小城市,人們在喪葬活動中比較講面子,喜歡效仿。七八年前,他為當地一個較有影響力的人家做喪葬用花,嘗試用黃、白色的菊花取代紙花,不但得到了對方的認可,也在當地起到示范作用。由于喪葬用鮮花在當時還是空白,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呢?他結合當地人的心理特點和經濟水平,從規格和細節兩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產品項目。
首先,規格較多。花圈的直徑從40厘米至1.8米,最大可達2米,一般較為常用的是1.2米以上的,設計分為普通型、中檔型、高檔型和豪華型,價位從三四百元直至上千元,這樣顧客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場地大小、不同場合等情況選擇不同的產品。
其次,細節處理到位。因為喪葬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場合,既要體現莊嚴肅穆的氣氛,又要給死者家屬以心靈上的安慰,因此在花材種類和色彩選擇上、挽聯用詞和制作形式上,都要比較用心和講究。多數花圈還是模仿紙制的形式,周邊用黃白色菊花,中間用康乃馨、玫瑰拼成字,如“懷念”、“千古”等。一般來說,同輩送的,比如老伴兒,多用玫瑰、勿忘我等;晚輩送的,如兒女,多用康乃馨,此外還有紫羅蘭、天堂鳥等帶有寓意的花卉。色彩上以黃色和白色為主,現在紅色和紫色也較為常用,70歲以上的老人多用些紅色,可在不違背傳統的情況下做一些新的嘗試。挽聯用詞上也要注意細節,比如是女兒送的,就用“泣挽”、“思念”等細膩字眼,兒子送的就用“叩挽”,老伴兒送的用“哀獻”,單位送的用“敬挽”等,當地人對這些用詞非常看重和講究。這些字都是用電腦處理制作的,看上去更顯凝重。
此外,花店還有一些受認可的設計和服務,比如花圈組合形式,每個中央用鮮花拼成一個字,合起來組成一句悼念的話;用竹竿給花圈子多搭一些架子,多放幾塊花泥,做出更多的設計形式;贈送一些擺放花束,以取代水果、酒肉等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