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洮花卉年產值4.5億
臨洮因臨近洮河得名,宋代詩人蔣之奇用“春水滿濠花滿谷”的詩句來描述臨洮當時“花花世界”。臨洮縣委常委王在理自豪地說,如今亦然,值每年4月以后,臨洮縣城街面上有許多手捧鮮花的“賣花姑娘”,許多上班族也會在辦公桌前放上一束散發著清香的鮮花。
清明之前,記者走進位于臨洮縣的苗圃中心,在其花卉溫室中看到,一品紅、蝴蝶蘭、萬壽菊等花卉錯落有致地擺放、層次分明,淡雅沁人的花香拂面而來,調溫調濕設備安靜的運轉,花圃里的工人在俯身逐一檢查花卉生長情況。
臨洮縣的統計資料顯示,臨洮花卉累計種植面積達到30063畝,2009年向市場提供各類鮮切花超過1.8億枝,各類種球1.1785億頭,種苗1.7592億株,各類盆花2020多萬盆。目前,全縣形成了以臨洮大麗花、紫斑牡丹、觀賞百合、唐菖蒲、非洲菊、矮牽牛、月季等為主栽品種的生產基地。
花團錦簇富農民
“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花卉之鄉”,臨洮已擁有多個國家級稱號,作為國家農業部的全國花卉種球繁育基地縣,臨洮縣花卉產業發展得到官方的扶持。
王在理介紹,臨洮縣現有10316戶農戶種植花卉,花卉產業由政府規劃投錢,農民栽花掙錢,花卉產業的產值已成為全縣的“半壁江山”,而農民種植一畝牡丹的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
十多年前,臨洮縣洮陽鎮南園村的袁志源種植唐菖蒲和各種牡丹用來觀賞。偶然機會接觸到河南、山東等一些收納花籽的客商,一來二往漸嘗花卉帶來的“好處”,他索性租用50多畝地進行規模種植各種花卉。
然而產業化的進程并未至此結束,鮮花在城市綠化、美化功能又被袁志源發現和捕捉。他成立了自己的“城市綠化工程隊”,輾轉在銀川、慶陽等地進行綠化經營,年收入大幅提高。種植加承攬綠化工程使花卉產業鏈的延長,村里的許多農民也仿袁志源,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臨洮花卉力爭叫響全國
除了種植大戶的帶動,花卉企業更是產業化和規模化的龍頭。目前,臨洮的美蘭、新興、三易等花卉企業,已從最初的日光溫室種植發展到現在的聯動智能溫室,并引進荷蘭、韓國等技術和種球,引領臨洮花卉產業規模經營,其產品蘭花、彩色馬蹄蓮等品種遠銷荷蘭、日本等國家。
王在理告訴記者,花卉產業形成種植數量的同時,品質更值得重視,科技對花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階段,該縣與中科院寒旱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正在研究百合花自繁種球實驗等一系列的花卉改良技術,以降低種植成本,促進企業和農民增收。
臨洮花卉如何叫響全國?王在理認為,花卉產業是高成本、高附加值產業,而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是規模、技術及運輸等重要因素。他介紹,2010年,臨洮縣的18個鄉鎮中有12個適宜鄉鎮將花卉按產業化來發展。而且,該縣在岳麓山上籌劃建設紫斑牡丹資源圃,一期引進180個優良牡丹品種規模達到300畝,此項目為更好地研究、繁育及推廣本地花卉紫斑牡丹和更好地發展花卉產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完) 中新網蘭州4月4日電 (侯志雄 劉文)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