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3新樹木反季種 271棵水杉遭殃
昨天上午,本報接到讀者報料:杭州上塘河姚家壩一帶有數百棵水杉死亡。這已經是近期本報接到的第8起類似報料了。來報料的都是一些愛護樹木的讀者,他們打進電話時憂心忡忡:樹這樣成批死掉實在太可惜了,一次兩次是偶然,那么多的樹在不同地點夭折,是不是該引起重視啊?


為何這些樹會成批枯死?是“水土不服”還是“先天不足”?記者調查發現,反季節種植最可能是這些樹木夭折的“元兇”,因為反季節種植導致樹木生命力降低,進而容易枯死、淹死,這已逐漸成為城區樹木死亡的重要原因,據業內人士估計,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目前杭城至少有1/3的新樹木屬于反季節種植。
輕輕一掰,樹枝“啪”的斷了
這次死亡的水杉樹在上塘河姚家壩段,死亡的水杉10多米高,以兩棵為段沿著運河方向縱向排開,一共有兩百多米。記者隨意挑一棵,用手一掰,樹枝便斷裂了,枝杈中間也已干枯。記者數了數,枯死的樹有271棵。
劉梅是運河邊的保潔員,剛上崗三個多月,她說:“我上班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死掉了。”
死亡的水杉緊鄰著浙江建華五金機電市場二區的圍墻。市場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發現水杉死亡的時間還要早:“今天夏天就開始死了,應該是枯死的。”
水杉屬于河道景觀樹木,昨天河道建設指揮中心已經派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查看,據河道建設指揮中心工程師馬先生介紹,姚家壩段的水杉是去年9月份種的,目前還在養護期,指揮中心已經責成種植單位盡快重新栽種。對于樹木死亡的原因,馬工表示尚無法查清,但可能與反季節種植有關,因為按照自然規律,冬季栽樹是最合適的。
6月至今,城區樹木死亡頻發
僅僅從本報96068熱線平臺記錄的讀者報料信息查詢,就可以發現,自今年6月份入夏至今,杭州城區樹木遭殃事件頻發,大批樹木死亡。6月15日,三十棵香樟樹無故被砍;7月13日,近千棵香樟樹、冬青樹被淹死;7月26日,幾百棵銀杏樹被淹,近150棵樹已經淹死;7月28日,百棵奧運樹之稱的“鵝掌楸”枯死了等等,短短數月,僅本報選擇報道過的就有8起之多(詳見本版圖)。
以7月13日為例,善賢路邊近千棵小樹悄無聲息地被淹死了,小樹林只剩下成片的褐色樹干和樹枝。綠化辦的工作人員說:“由于這塊地方還有其他工程在施工,不能確定到底歸哪里負責,要等實地查看后才能確定。”但等你查到結果,樹還能活幾棵?
林業專家:反季節種植害死樹
據了解,凡是納入正常養護范圍的樹木很少有死亡,而實際死亡樹木大半是工程上的樹木。市園林局綠化處負責日常養護的樊處長說:“全市有市區兩級綠化單位負責城區樹木養護,所有經費也都是市區財政撥付,從日常檢查到綜合考評都很嚴格,這其中要排除災害天氣、病蟲害等人所不能控制的原因。”
事實上,園文局只是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只負責監管和方案審批,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實行的是“業主負責制”,即工地建設主體是誰,此地的綠化就由誰來招標,所以不同地塊有不同的“業主”。
綠化處負責工程的馮處長告訴記者,綠化地一般是一年驗收合格后方付款,成活率達到90%才算合格。
據了解,同比山區和農村,城市植樹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所研究員朱錦茹說,除了城市污染多、環境惡劣和城市寸土寸金,種樹的穴洞小樹木根系無法呼吸之外,反季節種樹,是城區樹木死亡率高的根源。
“從理論上講,我們是不提倡反季節種樹的,因為反季節種樹違背了自然生長規律,樹木的水分蒸發大、養分消耗多,一旦養護不到位很容易死亡。最好選在冬季植樹。”
而對于市民普遍以植樹節而推出春天最適合種樹的理解,朱錦茹解釋說,3月12日是兼顧全國來定的,是采用了中原地區的最佳植樹期,但對江浙地區的大多樹木而言,還是選擇冬季較為適合。
市民嘆息:樹木頻頻“枉死”,虧的是誰家的錢
記者在樹死現場采訪的時候,不只一次聽到旁邊居民的困惑和無奈:這些樹死了,虧的也是白花花的銀子,怎么就那么不珍惜綠化資源呢。
昨天下午,記者電話聯系了姚家壩段271棵水杉的種植單位――浙江天地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先生。他說,死掉的水杉每棵的價錢在100元左右,這個價錢并不包括后期的養護和管理費用。記者想進一步了解樹木死亡的損失,徐經理以商業秘密為由,不愿透露太多。
據了解,雖然所有的綠化施工都是一年之后根據成活率付款,但在實際操作中,特別是反季節種植,一旦樹木死亡,綠化公司頂多是少賺點,不少情況下是政府要為此買單。為此,記者輾轉聯系了杭州市某園林公司的總經理姚軍(應要求化名)。他告訴記者,中標之前大家不認識,中標后就是“自己人”了,建設單位要進度、要美觀,我們要利益,說到底都在一條船上,萬一有損失,當然不會全部由我們單方面買單。
不過,姚軍也坦言,建設單位要求跨越季節種植,出價也必須得高,否則綠化公司不會愿意承擔這種風險。對于樹死虧的是誰家的錢,姚軍笑了笑說,賠本的生意,綠化公司不會做,而建設單位中不少是靠政府撥的款,對于一些大工程來說,綠化只是小錢。
應對之策:少用裸根苗多用“容器苗”
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杭城至少有1/3的新樹木屬于反季節種植。有時候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反季節種植無法避免。
“雖然現在我們反季節種植的技術日趨成熟,但終歸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如果非要不可,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使用裸根苗,選擇容器苗。”專家說,過去庭園苗木大都采用落地栽培方式,販賣移植時須施行斷根及修截地上部分枝葉等工作,有時因土球挖取大小不當或是移植季節不合適,植株易受傷害,定植后在樹形品質及工程驗收上往往受到嚴重影響。容器苗是指在裝有營養土的容器中培育苗木,苗的根系在容器內形成,造林時苗木帶著完整的根團栽入造林地,所用的營養土是經過認真選擇和配制的,符合苗木生長發育需要。
“同比從山上挖來的裸根苗,這種苗可以保證根系不受傷害,存活率高,但它的成本也高,特別是在后期的保養上,有時候需要生根粉,甚至還得給樹木輸液,這些都需要成本的提高。現實中,城市植樹都是通過招標進行,用了最低的價格,施工單位當然要盡量降低成本,也只能給一些特別珍貴的樹種優惠待遇了。”
記者從某園林公司了解到,容器苗價格至少比裸根苗高出40%。反季節移種的養護成本又要比正常移植高出10%。這樣算下來,反季節種植的樹,就算是存活下來,養護成本也要比普通樹木高出許多。
編輯:xu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