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避險公園 為百姓撐保護傘
四川省要求各地規劃建設完善的綠地系統防災避險體系。重災區在恢復重建中,具有避難防災功能的公園已納入規劃并正在實施??
《規劃》摘要
●結合交通網建設疏散救援通道,建立應急水源、備用電源和應急移動通信系統。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提高儲備能力。
● 完善各類防災應急預案,加強城鄉避難場所建設,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只要不是刮風下雨,每天下午,67歲的成都市民張文華都要到附近的人民公園泡上蓋碗茶,找個棋友殺他個昏天黑地。
“公園還是以前的公園,如果有什么變化的話,就是越變越漂亮了。”聊起“5?12”特大地震后的人民公園,張文華這樣說。
其實,有一個變化,張文華并不清楚。震后,成都市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了防災避險專項規劃,10個公園納入了首批臨時避險綠地系統,人民公園正是其中之一。
成都避難防災場所建設大提速
公園作為避難防災場所,在國內外不乏先例。日本在1956年就提出,公園建設必須考慮防災功能。在北京,已建起29處防災公園。
有避難防災功能的公園,和原來的公園有什么不一樣?據了解,主要是平整、開闊,緊鄰公園不宜有高層建筑;公園內部的空間形式、交通流線與一般公園不同,景觀風格更為簡潔。
在成都市人民公園,以公園廣場為中心建成了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醫療救護站、應急供水供電設施、物資供應點和應急棚宿區。張文華平時飲茶的茶社和附近的舞場,都是預留的應急棚宿區。
“緊急狀況下,這里可容納五六萬人避險。我們還制定了應急預案,保證在緊急情況下,為市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公園負責人介紹。
成都市首批納入臨時避險綠地系統的還有浣花溪公園、望江樓公園、塔子山公園等。
據悉,成都市還將在繞城高速外的東南西北4個方向,建設“五朵金花”郊野公園、江安河生態公園、上府河濕地公園及北湖公園4個大型防災公園。同時,在外環路內側200米處,還將建設防災避險通道。
災區重建中避災綠地納入規劃
今年8月,省建設廳下發《四川省城市防災避險綠地規劃導則》(下稱 《導則》)。《導則》指出,全省各市、州應根據城市的規模、類型、結構,滿足城市的防災、減災等功能需要,規劃設計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體系。人口大于100萬的特大城市,必須布局有防災公園、臨時避險綠地和緊急避險綠地。
田文,《導則》起草者之一。作為省建設廳總工程師,“5?12”特大地震后,被派到日本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學習考察。他并不諱言,《導則》吸收了日本這方面的成功經驗。
事實上,近年來,綠地、公園的避難防災功能已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4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結合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建設,規劃設置必需的應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險救生設施。
清華大學教授尹稚對 《導則》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5?12”特大地震后,尹稚作為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參與了震后城市重建工作。他認為:“此次規劃規定要留綠化帶、要留各種尺寸的綠地,在災難發生時,這些都能成為有用的避險空間。”
據了解,在北川、綿竹、青川、映秀等城鎮災后恢復重建中,城市避災綠地公園已納入規劃并正在實施。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