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山水園林文化
西湖游船今昔(1)
去杭州的游客,總少不去西湖,去西湖絕對要坐在游船上,暢游湖光山色,細觀綠波嵐影,領略一下西子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動人風貌。
游船是我國水上交通工具之一。顧名思義,它主要是為了運載旅客之用。因為各種不同的船形構造和船槳、船帆的使用,都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船的制造和使用風俗。有湖就有船,聯系到西湖游船的歷史和習俗,也是頗有趣味的。
西湖的名稱,最早始于唐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曾浚兩湖,筑長堤,開始治理這塊美麗的湖泊。那時,西湖還處于初辟階段,湖面廣寬煙波杳渺。因此,湖船的樣式還比較古老,其船頭都畫上龍頭,首尾較高,作為載人載貨的航船出現,尚保留了海船的遺風。白居易有“小航船亦畫龍頭”之詩,生動地描述了那時湖船的形狀。
到了北宋時代,西湖又進一步增辟。大詩人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募民開湖,對西湖進行了全面整治。這一時朝湖船的外形比過去略為講究,使用上開始向游船演變。頭為螭頭,船身較大,兩旁無舷,人從船頭到船足要爬過船頂,基本上還保持了海船的特色。蘇東坡詩:“映入黃帽螭頭舫。有的湖船則漆以紅色,取名“游紅”、“鬧紅”。錢思復詩:“紅船大于屋,坐客不能滿”。申屠仲權詩:“紅船撐入柳蔭中?!苯资娭幸灿小棒[紅一舸”之句。
南宋是西游船鼎盛時代。船的制造由簡樸逐漸趨向炫麗。船的使用從運載船向單純的游船發展,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變化。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沉溺于舞升平,行歌作樂之中,西湖泛舟之風盛極一時。據夢梁錄》記載,當時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數百舫、有的約長二十余丈、或容百人,有的約長十余丈,可二三十人,這些船舫,大都制作精巧,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其名甚多,如”百花”、“十棉船”、“七寶”、“金獅子”、“何船”、“劣馬兒”、“羅船”等。按其船形和槳帆使用情況,可分以下七類:
大型游船:這種船的特色是裝飾華麗,船艙寬敞。報白廷玉〈西湖賦〉載有艘叫“總勝”的船,可以“列四筵而才半”,有叫“明玉”的船,可以“坐百客而有裕”。由此可見船體之大。
樓船:這是一種兩層樓房的游船,上下均可坐人。據載,有大小三號:頭號置歌筵,儲歌童;次號載書畫;再次儲美人。原來的湖船,船夫來往皆從頂上過,但從樓船開始,改為可以沿舷街而行了。
檻船:這是一種使用布帆的游船。當時一個叫李仁仲的人,試制了這種面舫,還取名為“浮家汛宅”。
車船:這是一種棚上無人撐駕,運用車輪腳踏而行的游船,速度很快。一說為賈似道所造:一說為南宋初楊么占領洞庭湖時始創。這應該說是我國數百年前土制的機械動力船,在船的制造上是一次大改革。有人說這是現代輪船的始祖,遺憾的是后來沒有再發展下去。
采蓮船;這是一種小游船,為當時內侍所造。船以青布為篷,裝飾精致,僅容一二客坐,稱為“采蓮船”。
瓜皮船:這是一種形似缺瓜的小型游船,在宋、元之時曾風行一時,文人詩詞中頗多吟詠:“小小渡船如缺瓜”“瓜皮船子送琵琶”,“瓜皮船小歌竹枝”、“瓜皮船小水中央”等。除載客游湖外,主要是一種做小頭賣的船,如有賣羹湯、時果的,也有賣酒、茶和供應菜蔬的;有賣糖獅子、糖小兒以及時花帶朵的,也有賣雞兒、姜蒜末、海蜇、螺頭的。還有岸邊的小釣魚船、湖中撒網鳴梆的打魚船和放生(龜鱉螺蚌船)船等,都是這類瓜皮船。
編輯:songgaofeng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毙〉险f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