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反思
2009-03-06 22:02:55 作者:文/圖 李先軍 張麗梅 來源:《園林》2009年第3期 瀏覽次數:
(2)"以人為本"要求設計者必須是預見者
設計應當反映設計者的預見。的確,設計圖紙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設計者對規劃用地的使用預見。當由此設計出來的物質形式和空間形式恰當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為的話,那么,他們的預見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設計者設計出來的環境與使用者的行為南轅北轍,那么,他們的預見就失敗了。
對作為預言者的設計者來說,它的職責不是要他去預言某個設計將決定什么樣的行為,而是要他在進行設計之前預言那些已經被確定了的行為(圖5,6,7)。我們將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的行為傾向籠統地叫做"習慣"。雖然對行為場所做出客觀的分析,能夠使人領悟到一些東西,但是,把自己設身處地置于行為環境中去實地體驗一下,卻能深化自己所獲得的印象。因此,設計者應時常站在它所觀察的對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無味的環境中的不悅,或在引人入勝的環境中的愉悅。
只有當設計者將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視為神圣的設計宗旨時,人們才會按照設計所鼓勵的方向去行動!

圖5 設計師的設計符合人們的習慣
圖6 設計師的設計符合人們的習慣

圖7 設計師的設計巧妙了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
編輯:joj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