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禪宗寫意庭園的美學意匠(組圖)
與儒道不同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禪宗重視心性,依靠內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著文字”,因此主張直視事物的本質,排除一切矯柔造作的修飾,追求絕對空靈、單純、純粹的精神世界。因此禪宗美學強調領悟,拒絕采用具象的表達方式,而是通過寫意手法來隱喻和比擬,通過觀者的聯(lián)想和思索來感悟,這與禪宗冥想的修行方式是非常契合的。禪宗美學也反對人工的雕飾和裝飾,強調運用純粹自然的、單純的材料,通過極為簡潔、洗練的手法來營造空間,表現(xiàn)自然的無垠與秀美,反應內心的空靈與冥思。這種追求覺得自然與純凈的極少主義的寫意手法,構成了禪宗美學最為獨特的魅力。
不過禪宗美學終究是來源于悲觀主義的佛教美學,并沒有完全擺脫幻論的痕跡,因此其對于現(xiàn)實世界仍然是一種消極的、虛妄的態(tài)度。禪宗美學表達的是一種枯與寂的意念,是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永恒的時間面前,再絢麗的美都是虛妄的幻象,都是萬物輪回中的短暫的存在。當美好的事物趨于消亡的時候,這種美麗又是多么絢爛旖旎,多么哀挽和虛幻!當人們用詩畫庭園等方式將這些易逝的美“永恒”的保留下來的時候,這種“永恒”反倒更添對塵世眷戀的哀愁,要想擺脫這種輪回之苦,惟有進入那種枯與寂的境界,那種擺脫一切人世間欲念羈絆的境界??佗。因此我們無法從日本禪宗庭園中感受到那種至樂之象,而是一種哀怨與枯寂之情,這種哀怨與枯寂之情是與佛教悲觀主義的幻論美學和日本的物哀美學有著密切關系的。
禪宗美學對于日本古典園林的影響非常深刻,幾乎各種園林類型都有所體現(xiàn),無論是舟游、回游的動觀園林,還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觀庭園,都或多或少的反應了禪宗美學枯與寂的意境。不過這些庭園形式當中將禪宗美學的各種理念發(fā)揮到極至的,還是當屬枯山水。雖然日本禪宗庭園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雖然也簡潔、純粹、意味深遠,在表現(xiàn)禪宗枯寂的哲學意境和極少主義的美學精神上也堪稱絕妙,但在寫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為了營造一種淡泊寧靜的“悟境”,而非隱喻自然山水,本文主旨在寫意庭園,因此對茶庭暫且不表。
編輯:Aggie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zhèn)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qū)景觀設計副總監(jiān),致力于園林景觀規(guī)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jīng)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qū)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