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二女生研制藍藻克星 獲全國一等獎
細心觀察激發靈感
65中最近掀起了一股“生物熱”。生物老師張春祥說,朱婧文研究蟛蜞菊獲全國大獎的消息傳出后,高二分班時選生物的學生破天荒多起來。
從小,朱婧文在喜歡植物的媽媽的帶領下,常去植物園、動物園,一路看,一路為她指點花草的來歷。家里的陽臺也種上各種植物。那時,她便對神奇的生物世界著了迷:“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那些花花草草,心情就變好了。”
去年,朱婧文發現,路邊的野菊花有點奇怪:“這些菊花生長的地方旁邊怎么都沒有雜草?”
后來,她參加廣州青少年科技館的夏令營時,從指導老師那里找到答案。原來,這種野菊花叫蟛蜞菊,能夠分泌一種特殊物質,抑制雜草等植物的生長,而蟛蜞菊只要隨手往有泥的地方一扎,就能成活,很快“蔚為大觀”。
朱婧文家住花都,有空時她就跑到離家不遠的秀全公園。公園里的湖污染嚴重,水面綠如油漆,湖水粘稠,還散發出惡臭。對生物頗有心得的朱婧文知道,這是藍藻爆發造成的。
“蟛蜞菊能用來抑制陸地植物的生長,能不能用來對付藍藻這樣的水生生物呢?”朱婧文突發奇想。上網一查,幾乎所有蟛蜞菊的研究應用都只針對陸地生物,還沒有人嘗試用蟛蜞菊抑制藍藻。
她的想法得到老師的支持。她開始著手搜集蟛蜞菊的資料,經過反復研究和老師的指點,用蟛蜞菊對付藍藻的思路在她腦中初步成形。
實驗室里找到“藍藻克星”
研究遠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朱婧文回想起那段埋頭苦干的時光,長吁了一口氣。
學校的實驗儀器做不了藻類分離實驗,她輾轉找到暨大、華師的生物實驗室。幾乎每個周末,她都要坐一個多小時車到那里做實驗。
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她在幾個水缸里模擬飽受藍藻困擾的湖水的生態環境,然后放上幾條魚,加入一定濃度的蟛蜞菊水提液。20多天后,魚還活著,水缸里的水比以前干凈了,她興奮得跳起來。
最難是論文,前后修改了14遍!那時,她要經常找老師、專家請教。晚上一回宿舍,她就打電話回家哭訴,第二天,媽媽便提著老火湯,到學校“犒勞”她。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個月,在昆明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她憑借《用蟛蜞菊水提液抑制微囊藻的研究》,拿下一等獎。上海一個污水處理研究所的負責人還看上這個項目。
“我們的研究還只是在實驗室里,我希望能到更大面積的水體里實驗。”朱婧文顯得有些“野心勃勃”。
編輯:admin